close

《心靈獨奏》

The soloist 5.jpg
  

『The only thing I hear is the music and the applause of doves‘ and pigeons’ winds.』

1
 原本預期是一個有關音樂奇才的故事,看了以後發現不僅只如此。電影改編自於一個真實的故事。Mr. Lopez是洛杉磯時報記者,與妻子離異,和上大學的兒子也疏於聯絡,每天苦於尋找新奇的故事作為專欄主題。就在最低潮的日子,他在公園裡聽見提琴聲...另一個人獨奏的聲音。



2
『你有一像很特別的東西,一條出路(a way out)。』

 Nathaniel Ayers出生於平凡的黑人家庭,媽媽在小鎮開理髮院,維持一家生計。Nathaniel從小音樂天分倍受肯定,也因為如此,他全心投入在練琴當中,讓音樂充滿自己的世界,甚至是,來阻擋世界外面的殘酷和危機。在這個治安不佳、安詳暗藏動盪的黑人社區,在那個仍存在種族歧視的大環境裡,Nathaniel的才華在媽媽的眼中,不只是神賜的財富,更是『一條出路』。Nathaniel也不負所望,成為當時極少數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的黑人之一。



3
『我一直在尋找貝多芬先生,但他像夢一樣溜走了。我想找回完整的曲子,但我沒有樂譜。』

 Mr. Lopez在公園遇見Nathaniel時,Nathaniel早已因精神分裂症被音樂學院退學,並流落街頭多年,在公園和隧道拉琴。

 「我靜靜地看他換弦、調音,為了樂器的修復興奮不已。迪士尼音樂廳高踞在山丘上,像是一艘大船,在天空線上揚起銀色的帆,此情此景,美得就像幻影。我們站在第二隧道裡,車子川流不息,卡車駛過,發出轟隆隆的響聲,還有刺耳的響笛聲。納森尼爾開始拉琴了,暫時從瘋狂中抽離。他閉上眼睛,他那瘋狂的世界頓時出現秩序,邏輯與理智,這真是美好的一刻--儘管這一刻稍縱即逝。」-Steve Lopez《The Soloist》

The soloist 2.jpg 

 接下來電影的發展,可能觀眾都會期望Mr. Lopez想辦法提供Nathaniel好的環境和機會,於是改善了他的精神疾病以及人生,但這不只是電影;真實的世界中,問題不會這麼簡單。

The soloist 3.jpg 

 電影裡談及精神疾病的問題,片中Mr. Lopez也為此產生幾番辯論,引發光明中心的負責人說了一句話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『...one thing he doesn’t need: one more person telling he (that) he need medication.』;

 或者是『我厭倦了,他們根本找不到適合我的藥。當他們讓我服用鋰片的時候,就好像我腦中的一部分,又活起來了,因為當我服用鋰片的時候,我頭腦中的聲音全部消失了,當聲音開始上升的時候,它一下子就把聲音停止了。我不喜歡這樣,因為他們把聲音停止了...有時候,這些聲音讓我安心。』這一段話由電影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說出口,令人不禁重新思考醫療的目的和價值為何?

 也許不是每個病患都適合治療手段的介入,就像電影原著中作者寫的「我如何把他帶回這個世界,要他遵守一大堆的規則、規矩,照一定的章法行事? 他了無羈絆,只跟著自己的熱情走;這個城市就是他的管弦樂團,而他的指揮是一尊雕像。他看到棕櫚樹的葉子隨風搖曳,小提琴的琴音就在他身邊。一輛巴士轟隆隆地從他身邊駛過,那是低音部的樂聲。他聽到腳步聲,噢,貝多芬和布拉姆斯出來散步了。」

The soloist.jpg 

4
 整體來說,從親情、愛情、藝術、精神疾病、種族、政治、社會問題,電影囊括了很廣大的主題,因此有很多東西都只用了簡短的篇幅或零碎的細節來表達,也因此顯得目的明顯卻很難精確。此外Jamie Foxx詮釋演奏樂器時的神情,老實說不是很貼切,也許是理解錯誤的關係,畢竟Jamie Foxx是以非專業樂手的角度去揣摩,雖然不想挑剔但卻還是隱隱分散了我觀影的注意力;但他演繹聆聽音樂的專注則較為適當,或許是因為這比較接近我們日常的經驗吧。

 電影在聲音上呈現了很強烈的效果。有許多樂團演奏的段落,還有大提琴獨奏的優美旋律,在表現精神分裂症發作中也運用了聲音的重複,帶來強烈的壓迫感。

 在畫面處理的部份,我非常喜歡一段,Mr. Lopez帶Nathaniel去迪士尼音樂廳聽洛杉磯愛樂的彩排,兩人坐在白色布幔覆蓋著的觀眾席,樂句起始,Nathaniel閉上眼睛聆聽。畫面黑了下來,接著以色彩的流動來表現音樂的變化,彷彿聲音能夠如光一般投射在Nathaniel輕閉的眼皮,繼而偏折出那些神奇的顏色和不定的形狀。是呀,音樂與畫面之間是暢行無阻的,具象與抽象兼具,明暗、冷暖、濃淡,我們不都是用這些視覺的特性來形容聲音的嗎。



5
『音樂會照顧好自己的。』

 洛杉磯地區還有九萬名無家可歸的人,他們每一個人背後,可能都有一個Nathaniel的故事;他們也都可能是某人的兒子、女兒、兄弟姊妹、父親或母親,而他們周圍的人,也可能曾為了他們受到不可逆的影響,擔心著他們卻無能為力,而政府和政客卻只是做做表面工夫,未能真正解決這龐大的問題。

 在Nathaniel的未來人生,疾病依然會跟隨著他,像不定時炸彈無法預料何時爆發。但是,還好,音樂會永遠演奏著,在音樂裡面,他便找回他靈魂的秩序、節奏。而Mr. Lopez原本只是找到一個好的專欄題材,Nathaniel卻逐漸引發他越來越深的好奇心,以及對生命意義的反省和渴望。甚者,Mr. Lopez原本以為自己能幫Nathaniel一把,最後卻從Nathaniel身上,重新看見世界的真理,也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。也許這是這部電影最觸動人心的地方,當我們傾聽Nathaniel哼唱著的旋律、叨絮著的虔誠禱詞,不禁也會為世界的殘酷和他內心深處幾近脆弱的柔軟,而覺醒和感動。

『寬恕我們的錯誤,就像我們寬恕冒犯我們的人一樣。』Nathaniel喃喃說著。



 

6
以下附上真實世界的Mr. Lopez與Nathaniel的影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ji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